关键字:分级生产水平控制本钱控制定价模式生产组合模式
作者介绍:周小康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00级经济学(基地班)
信息产业(IT)提供哪种商品?简言之,不外乎硬件(hardware)、软件(software)和服务(service)[1]。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信息产业雏形生成阶段,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最大的硬件提供商、最大的软件提供商和最大的服务提供商。伴随时间的推移,信息产业开始进化,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提供商日益专门化,并且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市场。[2]各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是主要的硬件商品之一。大家选取现在最知名也是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提供商Intel作为剖析对象,展开面向芯片市场的生产者理论的研究。
1、Intel的分级生产过程
Intel生产多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面向个人电脑(PC)的两种主要商品是中央处置器(CPU)和芯片组(Chip Set),两者是互补品。两者都拥有完整的商品线,前者采取分级生产,后者不采取分级生产。Intel在生产80486处置器时初次引入分级生产,随后该生产方案成为行业通行的惯例,也包含Intel最主要的角逐对手AMD。
什么是分级生产?企业直接在生产线上,针对处于半成品阶段的CPU,借助超频(over clock)进行发热量及稳定性测试,频率自高而低逐次离别高档商品、主流商品和低端商品。以奔腾3(Pentium!!!)为例:第一全体在1GHz频率上同意第一轮测试,一部分CPU烧毁报废,达标的CPU锁频在866MHz,封装后下线;接着未达标CPU停留在生产线上,在933MHz频率上同意第二轮测试,达标的CPU锁频在800MHz,封装后下线,仍未达标的芯片第三降级测试;依次类推,直到频率下限测试,最后一部分CPU终于搭上末班车下线,其余作为不合格品淘汰。(图1)显然同一生产线上的所有CPU是基于相同内核(pe)的不同频率的芯片。这种生产模式通称分级生产,笔者称其为共线弹性生产(不同与汽车制造业的共线柔性生产)。
图1:分级生产步骤图(片段)
标识频率(测试频率)

当μ=0且σ=1时,为标准正态分布。
2. 基于分级生产的正态分布模型(图2)
打造以芯片主频实质速度为自变量的密度函数,并加上若干条垂直于横轴的参考线。
1)市场接纳边界
约定该参考线左边的任何商品都不被市场接纳,企业水平控制决策和实质生产行为只能发生在该参考线右边。
2)水平控制边界
水平控制边界左边溢出部分为等外品。约定企业做出了最佳化决策,此时市场接纳下限与水平控制边界合二为一,两条参考线重合。
3)生产技术边界
生产技术边界右边溢出部分为报废品。约定企业的生产达到了生产技术上限的边界。
以上三条参考线、密度函数本身与自变量正半轴围成地区,就是企业的生产范围。以此为基础大家进行动态调整过程的模拟。
2、分级生产的动态调整过程
σ变动(图3)<br><img src=)
μ变动(图4)
<br>4) 水平控制边界(市场接纳边界)平移<br>一般情况下,水平控制边界(市场接纳边界)不断提升:第一,对信息处置能力的无限需要,使市场接纳边界提升;接着,企业为适应形势被迫主动提升水平控制边界。<br><br>特例:若水平控制边界与市场接纳边界并不如约定重合,那样就存在水平控制边界减少的空间,这种动态调整意味着企业拓宽了经营范围,其商品开始向低端渗透。<br><br>5)生产技术边界平移<br>与以水平控制边界(市场接纳边界)的平移变化相似,一般地,生产技术边界也持续提升,如此在不修改芯片内核设计的首要条件下,可以生产频率更高、性能更强的芯片。<br><br>特例: 1999年台湾大地震使当地芯片企业的正常生产陷于瘫痪,当生产在停顿后重新开始时,显然不在最佳状况上,导致生产技术边界反常地向内平移。[3]<br><br>6)基于摩尔定律的动态调整过程<br>Intel开创者之一的高登·摩尔于1965年在Fairchild(通译仙童公司,另译费尔柴德公司),打造了半导体工业第肯定律——“摩尔定律”(有时也被叫做“两倍增益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因为内部晶体管容量的几何级数增长,使性能几乎翻倍提升,同时集成电路的价格也恰好降低一半。因为芯片内核的改变,事实上大家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密度函数曲线,来完成基于摩尔定律的动态调整过程,操作上可以简单比照σ和μ同时变动的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挑战调整过程的处置办法。<br><br>7)非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调整过程<br>除去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调整过程,还存在着非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调整过程(它不可以借用正态分布模型来直接反映),典型的是外生型的扩大再生产,即不是通过提升芯片生产的好率,而是通过增添新的生产线提升总产量。最近AMD兴建Fab30德国工厂、Intel兴建Fab24爱尔兰工厂,就是这种经营行为。<br><br>从安迪·葛鲁夫到克雷格·贝瑞特,Intel的两位CEO都采取“全方位复制”的生产方案,即分散于全球各地的所有工厂维持什么方面的完全一致。通过成功地运用上述方法,Intel非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调整过程日臻健全。<br><br>非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调整过程,受上游商品(硅单晶、晶体管等)的供给量与供给价格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有利的,也大概是负面的不利的。<br><br>3、分级参考线约束下的价值最大化问题<br>在水平控制边界与生产技术边界之间大家等间距划分n-1条分级参考线(图6),分级后商品的标识频率由分级参考线的横坐标决定,最低级别的芯片频率由水平控制边界的横坐标决定。容易发现,标识频率与实质频率并不相同,熟知PC硬件的读者从经验出发是不难理解的。因此分级参考线不是刚性的,分级生产也是部分可控的:约定高频芯片可以作为低频芯片销售,而低频芯片不可作为高频芯片销售,则可让上级商品部分融入本级商品。通俗得说,就是不允许以次充好,但允许以好充次。频率自低而高形成n级的商品序列,每种商品对应一种价格,那样也就同时形成了n级的价格序列。<br><img src=)
分级生产、分级定价可以导出收益最大化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收益最大化,另一个是本钱最小化。
芯片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在面向PC的CPU市场中,相互角逐的Intel和AMD瓜分了几乎全部市场份额,Cyrix已经被VIA(威盛电子公司)兼并,而VIA的交付量只占相当小的比重。所以大家有必要在价格剖析中考虑垄断原因。
1.从收益上考虑
<br><img src=)
垄断厂家短期均衡的条件也是MR=MC,可被细分为三种状况:
1)P>AC时,厂家获超额收益π=PQ-TC或π=(P-AC)Q。
2)P=AC时,厂家获正常收益或收入支出出相抵消。
3)PAVC,可继续生产;若P实行分级生产、分级定价后,厂家可以推行灵活的分散化经营,避免亏损的风险,保证在更宽泛的状况下组织生产。它还为争夺市场提供了便捷,商品可以拥有更大的降价空间,甚至亏损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收益损失由其他级别的商品补偿,大体上仍旧保证有利可图。
商品的好率直接与本钱相联系,也就是说水平控制直接与本钱控制相联系。假设不采取分级生产,商品单一化将致使采购单一化,进而使市场接纳边界平移,水平控制边界被迫平移。在生产技术边界不变和生产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总的好率降低,报废品和淘汰品增加,本钱随之上升。
3. 关于垄断角逐的补充叙述
T. L. Sauty等人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种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系统化、层次化剖析问题的办法,称为层次剖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该办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浅易办法,尤其是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剖析的问题。
文献[8]用AHP办法研究了垄断角逐市场的性质,指出垄断角逐市场的均衡价格就是水平比较矩阵的主特点向量,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生产者达成收益很大化的条件。文献[8]还指出参与垄断角逐的优势厂家在相对较低的均衡价格水平能达到收益很大化,表示他在价格角逐上处于相对有利地方,有强大的角逐实力。并且它总是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他将价格降到最低水平,却恰恰达成它的价值很大化。这种数理推导和芯片市场的真实状况相符,反映了芯片市场生产者的特点,现阶段Intel就是具备如此垄断角逐优势的生产者。
该模型是一个单商品厂家的垄断角逐模型,大家将它拓展为多商品厂家的垄断角逐模型,即参与该垄断角逐市场的厂家产出的是一个商品束,而不是某个单一商品。拓展了的水平比较矩阵,通过分块可以区别自己商品之间的关系和与其他厂家商品的关系;取k级子式可以刻划子市场和市场整体的关系。如此商品的对应定价就决定于商品束的基准定价,亦即水平比较矩阵的主特点向量。
只须打造赋值函数(以分级参考线横坐标位自变量,其他性能原因为参变量),就能为一组芯片商品成对给定水平比率因子,从而构建水平比较矩阵。同时,前述的正态分布模型可以通过积分法给出产量向量。
从心理学看法看,分级太多会超越大家的判断能力,既增加了作判断的困难程度,又容易因此而提供不真实数据。Sauty等人用实验办法比较了在各种不同标度下大家判断结果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到9标度最为理想。所以分级生产的级数不适合过多,不然赋值没有明显差异,需要方没办法区别不同商品,通过市场用途会使价格趋同化。
4、CPU和Chip Set的生产组合模式
目前大家考虑CPU和Chip Set的联合生产。
不使用分级生产的Chip Set不可防止地要面对生产非最佳状况。技术上Chip Set比CPU容易生产,理论上等量材料投入可以生产更多的Chip Set,但生产非最佳状况抵消了这一优势。还有,CPU的高利润令企业更倾向于生产它。(图8)
<br><br>为此对Chip Set的生产需要得到补偿,补偿方法就是专利授权和转移生产。第三方企业支付权利金以获得Intel的专利技术授权,或者双方订立专利技术的交叉授权协议,当然专利技术的授权是具备时间效应的。拥有了技术基础之后,第三方企业就能设计生产类似的兼容商品,补足Chip Set供给的缺口。Intel在不同时期曾多次同VIA(威盛电子)、SiS(矽统科技)、ALi(扬智科技)[4]等公司进行专利技术的交叉授权,使它们可以量产足够的Chip Set以配合Intel推出的新款CPU,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技术储备。因此,这事实上是一个联合商品条件下的常识产权买卖问题。[5]<br><br>近期,美国最高法院对生产智能化机械组件的Festo公司控告Shoketsu公司侵犯其专利权一案做作出裁决,取消专利权中的“均等论”,允许第三方企业稍加变更生产受专利保护且基本功能不变的商品。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使用判例法,此裁决影响深远,震动了整个IT行业,需要给予足够看重。[6]<br><br>5、结论<br>第一,尽管技术进步贯穿芯片生产过程一直,但短期内并不单纯表现为促进价格持续降低的唯一原因。短期内,芯片制造厂家可仅依赖生产优化对应调整产量,进而直接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以比研发全新品低得多的本钱,获得角逐优势。<br><br>第二,芯片的市场出清价格与商品水平特点和分级生产有关。在总生产能力已知的状况下,借用分级生产模型和经验数据,可以直接导出各商品的理论产量。通过赋值函数和水平比较矩阵,可以间接导出商品束的基准价格,与商品的个别定价,也就是水平比较矩阵的主特点向量,亦即市场出清价格。<br><br>最后,芯片生产厂家的专利买卖未必根据专利本身的价值进行,试图弥补某一商品的供给缺口动机也可以成为影响专利买卖的原因。换句话说,两项甚至多项专利的交叉授权,是综合了专利技术本身的价值与使生产达到最佳化,这两种不一样的属性。<br><br>综上所述,笔者对芯片厂家基本经营活动初步给予了经济学的讲解。不只从理论上推导出水平控制和分级生产对商品定价的直接影响,而且将它扩展到常识产权范围,用以剖析芯片厂家的专利授权与转移生产行为。从进步民族高科技产业的角度出发,大家也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即可以通过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换取绝对优势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达到迅速跳跃进步的目的。台湾的成功模式值得大家借鉴。<br><br>参考文献:[7]<br><br>[1][美]斯蒂格利茨.2000;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br><br>[2][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0;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br><br>[3][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9;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br><br>[4][美]瓦里安.1996;微观经济学(高级课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br><br>[5][挪威]席德斯特等.2001;经济学家数学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br><br>[6]高鸿业,吴易风,刘凤良.2000;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br><br>[7]平新乔.2001;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br><br>[8]孙静.2001;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水平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br><br>[9]汪家扣,林川.2001;用AHP办法剖析垄断角逐市场[J].武汉:应用数学,Vol14,№2.P61-63.<br><br>[10]杨启帆,方道远.1999;数学建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br><br>[11]数学手册撰写组.1979;数学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br><br>[1] 这里的服务主要指独立于硬件和软件的销售商支持以外的有偿服务。<br><br>[2] 在近期几年的PC MAGZINE公布的按影响力排名的世界信息产业100强(PC MAGZINE IT100)中,前三名一直Microsoft(Microsoft)、Intel(英特尔)、AOL(American Online,美国在线)。正好分别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代表性提供商,而昔日霸主蓝色巨人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作为综合性提供商落到了第四位。<br><br>[3]台湾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范围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叫做“硅岛”。因此,上述事件便产生了全球影响,用途到了整个CPU和Chip Set市场。<br><br>[4] 上述三家公司都是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岛内不少相似企业得益于专利交叉授权和委托代理生产(OEM和ODM)。OEM是最后设施厂家的缩写,ODM是最后设计厂家的缩写。<br><br>[5]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380-384,以甜瓜公司为例讨论了面对单一商品的专利保护问题。<br><br>[6] 现在,Intel正展开针对VIA的司法诉讼,VIA也积极筹备反诉。<br><br>[7]笔者只在论文末尾列出主要的经济学参考文献,限于篇幅其他技术性参考文献恕不一一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诸如微型计算机、PC MAGAZINE(个人电脑)、PCComputing(电子&电脑)如此的期刊。<br><br><p align='center'></p></div>
<li class=)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